富貴角燈塔      台灣本島最北端的燈塔
富貴角燈塔0.JPG
位於新北市石門區富貴角  舊稱:富基角燈塔,1927年改名「富貴角燈塔」

燈塔起建於1896年,隔年1897年建造完成,塔高14.3公尺,燈高自高潮面至
燈火中心處為
31.4公尺。

DSC08662.JPG

拜訪燈塔:

到富貴角是臨時起意,離開白沙岬回到中壢車站是下午兩點鐘,剛好有一班
兩點七分開往台北的自強號,馬上閃過一個念頭來個不可能的任務,先搞定
富貴角,以後去北海岸的其他燈塔才會比較順路;台北站下車後即往淡水捷
運的方向前進。

往金山方向的公車,過了聖約翰大學,溫度就明顯下降,濕氣也較重,在淡
水捷運站還藍天白雲天氣,半小時後就開始飄起小雨,天候急速變化,穿過
富貴角公園,聽到些許浪聲,空氣濕又黏。

交通資訊:
自捷運淡水站搭乘往金山、基隆方向的 862, 863, 865 公車,於「燈台口」站
下車,車程約47分鐘,沿指標步行即可找到,會先經過富貴角公園,沿指標
步行一點多公里即可找到。

富貴角燈塔6.JPG

IMG_3903.JPG
                   燈塔園區大門口外的掩體碉堡。

燈塔沿革根據維基百科記載:
燈塔起建於1896年,隔年1897年建造完成。為日治時期興建的第2座燈塔,係
因為了建造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底電纜以及航路設備而興建,燈塔所有的建材
皆自日本運來,鐵造塔身為東京田中鐵工場製作。最初塔身結構是八角形鐵造
,高度
30公尺,因當地多濃霧,故漆上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原裝配二等三重
芯煤油燈,白色定光,光力
3,500支燭光,至1911年時,改用17,600支燭光的煤
油白熱燈。

1928,再度改用白色頓光電燈,明5秒滅5秒,光力增加為19,000支燭光。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美軍轟炸,燈器毀損,塔體亦嚴重銹蝕;於
1954年暫時使
用鋼架塔代替,
燈塔部分土地遭軍方借用建造雷達站;1962年時改建為八角形
混凝土塔,塔身漆上原初的條紋外觀;
1973年增設無線電標桿一座;1981
電霧號霧笛一座,亦為首次在台灣出現的航路標誌。

富貴角燈塔1.JPG
              燈塔園區大門入口處,標示牌字體娟秀漂亮

富貴角燈塔2.JPG
                     拾階而上就是燈塔主體處平台

IMG_3875.JPG

富貴角燈塔3.JPG

富貴角燈塔7.JPG

IMG_3878.JPG

IMG_3880.JPG
                燈塔旁的日晷儀

IMG_3882.JPG
燈塔後方地下防空洞

IMG_3883.JPG

IMG_3886.JPG
燈塔旁的無線電標桿,增設於1973年,作為航路標誌用。

IMG_3891.JPG

富貴角燈塔4.JPG
燈塔的辦公區都是白色建築物,型制整潔大方,下午四點四十分到訪時,除
大門敞開外,其餘門窗深鎖。

IMG_3898.JPG
燈塔的基座四週是大石的駁坎堆砌而成,漆上雪白色,在細雨中更白亮!

DSC08676.JPG

天色已暗回望燈塔,顯得孤寂,伴隨著的只有海風與浪濤聲!

DSC08677.JPG

週邊景觀:
對饕客而言,淡金公路上富基漁港站的粽子,頗富盛名,而自然景觀則有:

1.林投樹:海邊或燈塔週圍處常見的植物,小時候用林投葉作成鼓吹(嗩吶)
當童玩,是很值得回味的兒時情趣。

2.老梅海岸:特殊景觀石槽,也稱綠色礁岩海岸,通常出現在3月中旬到5
上旬,據說清明期間最美,整個海岸溝槽上面會附滿海藻,形成一條又一條
的「綠石槽」,把整個海岸染成鮮綠的色彩。可惜去的不是時候,只見到零
星剩餘的綠石藻,沒見到盛況。

3.風稜石:富貴角海岸另一特殊的景觀就是風稜石,位處融岩臺地末端,海
岸線轉折之處,沙丘中的石塊受到長期風浪強烈拍打與活動的細沙磨刮,側
面很光滑、面向下的較粗糙,形成很尖銳的一面至三面稜石,這就是風稜石
。鋪滿燈塔週圍的海面,非常壯觀,可惜的是殘留不少垃圾。

海岸.jpg

啟用年份

1897

    

八角形混凝土塔、外觀漆黑白平行相間條紋,頂層外有環繞陽台

    

14.3公尺

    

31.4公尺

目前燈器

3等旋轉透鏡電燈

    

1,500,000支燭光

    

26.8

    

15秒連閃2閃(白連閃光)

※「富貴角」一帶剛好是「三角湧」,在東海和台灣海峽交會處,風浪大,
   漁船常發生事故,是基隆漁民捕民最怕的地方。

arrow
arrow

    Bo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