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滬尾砲台     淡水區國定古蹟

淡水滬尾炮台.JPG
住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31

滬尾砲台,又作滬尾礮臺,佔地約8公頃,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於清光緒十
(1886)
主導建造的火炮砲台,建造目的是為了防衛台灣淡水港。

淡水滬尾炮台0.JPG
往滬尾砲台的路線上,同時可以走訪許多知名景點,如著名的淡水高爾夫球
場、雲門劇場、一滴水紀念館…等,砲台前有一家發生轟動社會事件的
「媽媽嘴咖啡館」,不過放心這是分店「案發」地點不在此。

淡水滬尾炮台27.JPG
砲台為相當著名的觀光景點,公車站即在門口處,公車站另一邊是售票口。

淡水滬尾炮台1.JPG
           城門洞口前方立有一座中英文解說牌與砲台圖示。

淡水滬尾炮台20.JPG
解說牌內容:「滬尾砲台是1884-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
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
建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 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
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
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光緒十五年(1889年)大砲安裝完竣。

滬尾砲台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
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皆已不存」。

淡水滬尾炮台3.JPG
城門額上留存劉銘傳親筆題之「北門鎖鑰」石碑,十分難得又珍貴的墨寶。

淡水滬尾炮台26.JPG
城牆外面環繞著約六米石礫便道,而不是護城河;右側便是有名的淡水
高爾夫球場。

淡水滬尾炮台21.JPG
滄桑高大厚重的城門板,呈現這座歷經風霜古城門面的歷史,經過它進入
城門洞彷若穿過時光隧道,由現代進入古代的戰場。

淡水滬尾炮台4.JPG
砲台停用多年近年才開放參觀,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因此建築大致完整,
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題之「北門鎖鑰」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
砲陣地數座;但砲台使用主炮均已遭日本人拆離,現已佚失。目前內政部整理
修繕過將砲台列為二級古蹟。

淡水滬尾炮台5.JPG
淡水舊地名叫「滬尾」(閩南語Hōo-bué),轉譯自凱達格蘭語;源自「Hobe
是「河口」的意思。國外勢力最早到淡水來開發的可追溯的歷史是在西班牙
時代,西班牙人曾在此建造砲台,荷蘭人在1642年接替撤離此處的西班牙人
興建防禦據點。

淡水滬尾炮台22.JPG
1661年鄭成功圍攻荷蘭人位於台南的根據地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淡水與基隆
的駐軍先後撤守增援大員,離去前將他們駐守的堡壘燒毀,大砲則一併帶走。

淡水滬尾炮台6.JPG
鄭成功父子治台時期,主要的生產根據地集中在台灣南部與基隆一帶,淡水
並未有鄭軍設防;直到清治時期嘉慶年間,淡水延海一帶海盜猖盛,清廷在
1808年(嘉慶十三年)加派兵力,駐防該地。1813年(嘉慶十七年),在目
前滬尾砲台現址興築砲台作為淡水河口駐衛警備外襲之用。

淡水滬尾炮台23.JPG
後來爆發中法戰爭後,清廷命臺灣巡撫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於全台重要海口
地區興築砲台基地,以禦外國軍隊。當時於滬尾炮台上設有四座砲座,為12
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在
都已不存在,現場只剩砲穴與彈穴遺跡;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
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

淡水滬尾炮台8.JPG
淡水滬尾炮台7.JPG

淡水滬尾炮台9.JPG

淡水滬尾炮台10.JPG

淡水滬尾炮台11.JPG

淡水滬尾炮台12.JPG

淡水滬尾炮台13.JPG

淡水滬尾炮台14.JPG

淡水滬尾炮台15.JPG

淡水滬尾炮台16.JPG

淡水滬尾炮台17.JPG

淡水滬尾炮台18.JPG

 

 

淡水滬尾炮台24.JPG

淡水滬尾炮台25.JPG

淡水滬尾炮台19.JPG
滬尾砲台旁邊有多出知名景點,歷史悠久的淡水高爾夫球場(如上圖),雲門舞
集劇場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ss 的頭像
    Boss

    Boss的部落格

    Bo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