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滬尾砲台     淡水區國定古蹟

淡水滬尾炮台.JPG
住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31

滬尾砲台,又作滬尾礮臺,佔地約8公頃,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於清光緒十
(1886)
主導建造的火炮砲台,建造目的是為了防衛台灣淡水港。

淡水滬尾炮台0.JPG
往滬尾砲台的路線上,同時可以走訪許多知名景點,如著名的淡水高爾夫球
場、雲門劇場、一滴水紀念館…等,砲台前有一家發生轟動社會事件的
「媽媽嘴咖啡館」,不過放心這是分店「案發」地點不在此。

淡水滬尾炮台27.JPG
砲台為相當著名的觀光景點,公車站即在門口處,公車站另一邊是售票口。

淡水滬尾炮台1.JPG
           城門洞口前方立有一座中英文解說牌與砲台圖示。

淡水滬尾炮台20.JPG
解說牌內容:「滬尾砲台是1884-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
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
建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 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
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
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光緒十五年(1889年)大砲安裝完竣。

滬尾砲台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
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皆已不存」。

淡水滬尾炮台3.JPG
城門額上留存劉銘傳親筆題之「北門鎖鑰」石碑,十分難得又珍貴的墨寶。

淡水滬尾炮台26.JPG
城牆外面環繞著約六米石礫便道,而不是護城河;右側便是有名的淡水
高爾夫球場。

淡水滬尾炮台21.JPG
滄桑高大厚重的城門板,呈現這座歷經風霜古城門面的歷史,經過它進入
城門洞彷若穿過時光隧道,由現代進入古代的戰場。

淡水滬尾炮台4.JPG
砲台停用多年近年才開放參觀,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因此建築大致完整,
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題之「北門鎖鑰」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
砲陣地數座;但砲台使用主炮均已遭日本人拆離,現已佚失。目前內政部整理
修繕過將砲台列為二級古蹟。

淡水滬尾炮台5.JPG
淡水舊地名叫「滬尾」(閩南語Hōo-bué),轉譯自凱達格蘭語;源自「Hobe
是「河口」的意思。國外勢力最早到淡水來開發的可追溯的歷史是在西班牙
時代,西班牙人曾在此建造砲台,荷蘭人在1642年接替撤離此處的西班牙人
興建防禦據點。

淡水滬尾炮台22.JPG
1661年鄭成功圍攻荷蘭人位於台南的根據地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淡水與基隆
的駐軍先後撤守增援大員,離去前將他們駐守的堡壘燒毀,大砲則一併帶走。

淡水滬尾炮台6.JPG
鄭成功父子治台時期,主要的生產根據地集中在台灣南部與基隆一帶,淡水
並未有鄭軍設防;直到清治時期嘉慶年間,淡水延海一帶海盜猖盛,清廷在
1808年(嘉慶十三年)加派兵力,駐防該地。1813年(嘉慶十七年),在目
前滬尾砲台現址興築砲台作為淡水河口駐衛警備外襲之用。

淡水滬尾炮台23.JPG
後來爆發中法戰爭後,清廷命臺灣巡撫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於全台重要海口
地區興築砲台基地,以禦外國軍隊。當時於滬尾炮台上設有四座砲座,為12
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在
都已不存在,現場只剩砲穴與彈穴遺跡;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
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

淡水滬尾炮台8.JPG
淡水滬尾炮台7.JPG

淡水滬尾炮台9.JPG

淡水滬尾炮台10.JPG

淡水滬尾炮台11.JPG

淡水滬尾炮台12.JPG

淡水滬尾炮台13.JPG

淡水滬尾炮台14.JPG

淡水滬尾炮台15.JPG

淡水滬尾炮台16.JPG

淡水滬尾炮台17.JPG

淡水滬尾炮台18.JPG

 

 

淡水滬尾炮台24.JPG

淡水滬尾炮台25.JPG

淡水滬尾炮台19.JPG
滬尾砲台旁邊有多出知名景點,歷史悠久的淡水高爾夫球場(如上圖),雲門舞
集劇場等。

arrow
arrow

    Bo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