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武德殿 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6號
興建落成於1924年7月19日,距今94年之久。
【歷史沿革】
高雄市武德殿發源於日本的警察系統,是練習武道的場所,之後再擴展到城市
與學校。為日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建,為提倡武士道的尚武精神,每一郡治
至少皆設有一棟以上的武德殿,高雄武德殿振武館即為武德會於高雄支部之首。
早在明治28年(1895)於日本京都成立的「大日本武德會」,其會員以警察為主
,其所建的武道場建築,稱之為「武德殿」。當日本統治臺灣時,日本警察系
統就影響到臺灣。因此臺灣的武道文化就由當時的日本警界引入、主導及發展
,在警察系統的推動下,當時的臺灣州、廳、郡等都陸續興建起「武德殿」。
大正13年(1924)高雄武德殿於湊町四丁目完工,即由高雄警察署管理與使用,即
今鼓山區登山街36號鼓山國小後面、中山大學西子灣山洞左側,為日式磚造建築。
【建築功能】
日本在全台各地興建武道館,以提供公務員、警察及學生作為練武場所,男生
必須學習柔道、劍道或角力(相撲),而女生則以射箭為主。並每年在台灣各地
先舉辦武道大會或演武大會,選出優勝者,再集中至台灣地方本部武德會進行
決賽,以發揚武士道的習武精神。
武德殿造型特殊的石燈(籠)
【建築風格】
武德殿建築物採磚造,外觀十分宏偉,而門廊有仿羅馬式的柱子,在牆上有
一支箭和一支靶合體的圖形,其莊嚴的模樣用來顯現武士道的精神,為一莊嚴
雄偉的日本傳統寺殿建築。
武德殿建築兼具「佛寺」、「宮殿」、「神社」三類建築之空間元素,並加入
武術活動之使用機能,形成特有之空間形態。高雄武德殿其屋頂為「入母屋」
形式(同中國之「歇山」),正面入口為「唐破風」形態;簷下有對稱立柱,前有
三支一組的立柱,後有一支立柱與兩支附壁柱之組合,形態接近「托次坎柱式」
(Tuscan order),柱面上有箭形及靶形浮雕,也隱喻了武德殿之原始傳統武藝活動。
其建築內部共分為兩部分,東邊為劍道學習區,西邊為柔道學習區,約可容納
一百人專培養青年學子的體力、耐力、膽識以及臨危不亂的精神。
武德殿門前綁有注連繩,象徵尊貴、神聖,並有辟邪納福的用意。
建築的窗戶分三層,中間為上下拉玻璃窗,上下各有一個通氣窗。
牆柱上有一支箭和一支靶合體的圖形,其莊嚴的模樣用來顯現武士道的精神。
二次戰後,武德殿因乏人管理逐漸荒廢,曾由鼓山國民學校代為管理,權充
為教室及教職員宿舍使用,後無人進駐,因而呈現荒廢的狀態。
武德殿於1999年12月通過市政府民政局古蹟審定,列為三級古蹟。2003年
文化局成立後,即積極進行整修規劃設計,歷經一年修復,於2004年12月
完工。2005年4月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管理。為高雄市
第一座非營利古蹟委外案例,也是全台第一座以原始功能再利用之古蹟。
【年度活動】
武德殿除每年舉行年度系列活動:一、祈願祭、二、鳳凰花祭(每年5月中旬)
、三、武德祭(每年7-8月),慶祝武德殿生日。武德殿殿前有兩棵巨大的老樹,
一棵是右側的鳳凰樹,剛好5-6月間適逢鳳凰花盛開之時,舉辦〈鳳凰花見武德
殿〉;另一棵為正中央的老榕樹,樹身每年都配掛有來自各方民眾的祈願卡。
右側的鳳凰老樹,剛好5-6月間適逢鳳凰花盛開之時,舉辦〈鳳凰花見武德殿〉
※高雄市武德殿之武道館名稱為「振武館」,與一般武德殿通稱「演武場」
有所不同,由於場館興建於日治中期,較其它州廳級武德殿興建年代晚了許久
,其取名為振武館,含有振興武德之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