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小門嶼鯨魚洞 海蝕拱門
「鯨魚洞」矗立在小門嶼的北端,與西嶼之間有寬約200公尺的狹窄水道相隔
。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北三側是侵蝕型海岸,最高處在西北部海崖,高度
約30公尺。
除了因為外型近似鯨魚將頭露出水面而有此命名之外,其實也有屬於它的歷史
典故與傳奇。鯨魚在小門嶼最早的紀錄是清朝光緒年間有異魚入自西嶼之小門
港,擱置淺礁上,魚身長16丈,闊2.5尺餘,高約2丈。由於位處西嶼北端,過
了跨海大橋後不久即右轉進入小門嶼。
入口有一小門嶼鎮義宮的山門,沿馬路前行就能到達鯨魚洞。
到達小門嶼漁港,有汽、機車停車場,停妥後依指標進入小門地質館與鯨魚
洞,兩處在隔鄰。
一般人遊客都是僅在這兩景點拍照,我則先繞過小漁港、再穿過小村落去一
處私密景點-小門嶼燈塔,欣賞無敵海景,然後沿岸邊回頭到鯨魚洞。
登上階梯後,左側是小門地質公園與小門漁業保護區,直行50公尺即能見到
一巨大的「石頭鯨魚」臥在海上,非常令人感到奇特與驚艷的地貌。
※小門鯨魚洞典故(三種):
1.據說50多年前,曾有一條鯨魚,不知何故竄入洞中,不得出而死。當時曾
有遠自小池角等人,前往分割鯨肉,亦因此取而為名,為觀光勝景之一。
2.另一傳說,依外型整個鯨魚洞的外觀,頗似一隻大型的抹香鯨露出頭來的
樣子,中間的大洞,則是牠的眼框,身體部分深埋海中,因此稱為鯨魚洞。
3.地形說:鯨魚洞為海蝕拱門,它原為一玄武岩的海崖,經過海蝕後,不斷
的挖蝕兩側玄武岩,最後貫穿成一海蝕拱門。海蝕是指海水運動對陸地的破
壞性作用,海蝕的力量來自波浪、潮汐和海流,這些因素對沿岸的陸地進行
侵蝕,鯨魚洞是典型的海蝕地形,稱為「海蝕 拱門」,又稱「天然橋」。
各種傳說增添不少旅遊賞景時的樂趣,見仁見智,就一看官喜歡囉!